


5月18日晚7点,我院基础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在仁医楼B栋207举办了2022年第8期文献报告会。
2020级博士研究生佘灵芝(导师:潘晓玲教授)对2020年11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的一篇名为“A mosquito salivary protein promotes flavivirus transmission by activation of autophagy”的文献展开了汇报,该篇论文由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团队主导完成。本论文主要围绕蚊虫唾液蛋白促进黄病毒复制及其具体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蚊虫唾液腺分泌物的检测、筛选获得蛋白AaVA-1,随后在体外实验中对AaVA-1在人免疫细胞中能否促进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复制进行检测,在体内实验中通过接种或敲低AaVA-1并感染病毒后对小鼠病毒血症和生存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AaVA-1能够促进黄病毒在人类免疫细胞中的复制,并能够加重小鼠病毒血症和减短小鼠生存时间。作者通过荧光检测发现AaVA-1可以通过将Beclin-1(自噬激活因子)从Beclin-1-LRPPRC(自嗜抑制剂)的结合状态中释放出来从而激活自噬促进病毒的复制。本篇论文发现了蚊子唾液蛋白介导的自噬激活在促进黄病毒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结果可以为黄病毒防治提供有效的分子靶点。
2020级硕士研究生易杨非(导师:李玉飞教授)对2020年发表在Nat Nanotechnol的研究性论文“Immunogenic camptothesome nanovesicles comprising sphingomyelin-derived camptothecin bilayers for safe and synergistic cancer immunochemotherapy”进行了汇报,该研究由在美国进修的王志仁老师团队完成。该团队通过制备一种由鞘磷脂衍生的喜树碱纳米脂质体来改善了喜树碱的药代动力学和内酯稳定性;其通过与PD-L1 /PD-1抑制剂联合使用,根除了皮下MC38腺癌;利用阿霉素将IDO1抑制剂IND共装载到囊泡内部,可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原位结肠癌肿瘤和晚期黑色素瘤,并在与叶酸靶向结合时实现完全缓解转移。喜树碱鞘磷脂衍生的纳米治疗平台和阿霉素支持的跨膜转运技术为癌症免疫化疗范式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就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讨论,既对两位汇报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于汇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的建议。此外,老师们还就论文中的同学们不理解的技术方法和实验思路进行了补充说明,这让在场的同学们收获颇丰。
编辑:曾迎年
责编:郜江洪
审核: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