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上午,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学院谢国明教授一行受邀莅临医学部带来“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的学术伙伴”专题讲座。医学部医学教务处副处长李玉飞、医学科技处副处长余星出席活动,医学技术与转化学院副院长叶湘漓教授主持活动。
余星代表学部对谢国明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谢教授在医学教育与学术育人领域经验丰富,此次讲座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将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与育人理念的创新。
叶湘漓介绍了谢国明教授的基本情况。谢教授不仅是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更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纳米生物传感、微流控芯片与检测系统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他长期关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倡导“学术伙伴”理念,其团队培养的多名研究生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在主题演讲中,谢国明教授以“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的学术伙伴”为主线,从“导学关系中的学生压力”“导学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学术伙伴关系的践行者”等维度展开论述。
针对研究生普遍面临的科研压力与心理焦虑,谢教授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近40%的学生因沟通不畅或目标分歧对导师关系产生困惑。他提出“双向需求匹配”模型,强调导师需主动关注学生职业规划,通过阶段性目标设定与定期反馈机制,缓解学生焦虑。“导师不应是‘权威的考核者’,而应成为‘成长的引路人’。”谢教授结合团队中导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发表顶刊论文的案例,生动阐释了平等协作对激发创新潜能的作用。
谈及导学关系中的矛盾,谢教授认为,科研方向分歧、成果归属争议、沟通频率不足是三大核心问题。他建议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注重情感联结;平衡学术权威与平等尊重,维护学生主体性;设定清晰边界,防范关系异化等方面化解潜在冲突。“健康的导学关系需要规则护航,更需要情感联结。”
在“学术伙伴的践行者”部分,谢教授呼吁导师转变角色定位,从“单向指导”转向“共生共长”。他从科研苗子的选培和工作模式的确立;做好工作分工与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课题组氛围等方面介绍了成功经验。最后,他以“导师与学生是学术长跑中的同行者,唯有彼此成就,方能抵达更远的科学彼岸”作结,赢得全场掌声。
讲座结束后,谢教授与师生围绕“如何平衡科研产出压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导学矛盾调解机制”等话题展开互动。
医学技术与转化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本次活动。
编辑:桂金焓
责编:黄鸿剑
审核:杨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