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科研工作再传捷报。由张六一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研究生陈幸梓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导师-学生关系与研究生导师满意度: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Mento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Graduat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Mentor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在国际护理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中科院一区)上发表。该研究深入揭示了师生关系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机制,为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该研究通过对全国30所高校826名护理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满意度的基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质量直接、显著地正向预测了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其中,“良师益友”型的关系模式最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学习动机扮演“中间人”角色,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种被激发的学习动机是提升学生对导师满意度的重要桥梁,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而导师的指导模式起到“加速器”效果:导师的指导模式(包括科研、教学、心理与社会支持)能够调节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高水平的指导能显著放大积极师生关系带来的正向激励,使学生学习动力更足。

核心发现:“良师益友”是关键,学习动机是桥梁
该研究为构建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湘师方案”。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关系先行,构建“良师益友”新生态:鼓励导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对话机制,从单纯的“学业指导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与朋友”。其次,激发内驱,赋能学生自主学习: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通过设定挑战性目标、创造支持性环境,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后,模式优化,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导师需不断提升自身指导能力,整合科研、教学、心理等多维度支持,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本研究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其成果也被“护研SCI启航”等专业学术媒体转载,引发了护理教育界对师生关系与培养质量的深入思考。该研究的发表,标志着湖南师范大学护理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彰显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活力。未来,湖南师范大学护理学院将继续深耕高等护理教育研究,为推动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陈雨孜
责编:熊永通
审核:杨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