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刘禹锡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虽然后面更加广为流传的一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但说实话,大多数人还是更能共鸣前半句。
天气转凉、白天变短……你是否也在最近感到容易疲倦、烦躁、注意力难集中?
其实,这可能并不是你“懒惰”或“心态差”,而是一种被医学界正式定义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 SAD),俗称“悲秋综合征”。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秋天让情绪变得“灰暗”的科学原因
1. 光照减少:大脑化学信号的“源头变化”
秋冬日照时间缩短、太阳高度角降低,光线照射的时间与强度都明显减少。
当光照不足时,首先,血清素水平会下降[1]。
血清素是调节幸福感和情绪平衡的关键神经递质。阳光刺激会促进色氨酸向血清素转化,光照减少会导致血清素合成下降,使人更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其次,褪黑素分泌增加。
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负责诱导睡眠、调节生理节律。秋冬时天黑得早、光线偏弱,松果体分泌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导致白天也容易感到困倦、反应迟缓,出现“越睡越困”的状态。
2. 昼夜节律紊乱:身体时钟与环境“不同步”
人体几乎所有细胞都遵循约24小时的昼夜节律,光照是其最重要的外部同步信号。
当光线信号变弱,SCN无法精准判断昼夜变化,会使得皮质醇、胰岛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节律发生偏移。产生晚上入睡困难、早晨醒来困难;饥饿与能量代谢节律紊乱,容易嗜糖、嗜碳水;学习或工作注意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等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SAD人群的褪黑素分泌峰值往往延后1–2小时[2],而这一区别足以引发持续性“节律性疲惫”。
3. 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缺席”
除了血清素之外,研究还发现:秋冬季SAD患者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活动也呈下降趋势[3]。
这两种神经递质参与奖赏、动力与注意力调控。当其水平降低时,人会出现兴趣减退、动机下降、反应迟缓、甚至“什么都提不起劲”的感受。
某些影像学研究(如PET扫描)表明,SAD患者纹状体区域的多巴胺转运体密度较高,提示多巴胺在突触间被回收得更快,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减弱。
4. 内分泌反应:皮质醇与甲状腺激素的“节律扰动”
季节变化还会轻度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稳定性。SAD患者常出现皮质醇晨峰降低、反应性减弱的情况。皮质醇水平过低,会导致倦怠、注意力下降与情绪波动。
部分研究也发现,甲状腺功能轻度低下与SAD症状存在相关性,说明能量代谢减缓可能是情绪低落的生理基础之一。
心理与社会因素:秋天的“时间焦虑”与社交撤退

图片来源:为什么一到秋天,我就开始难过?军医揭秘:可能不是无病呻吟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生理机制之外,心理作用同样是导致“悲秋”的原因。
秋天象征收尾与告别,潜意识中会触发“时间流逝”的焦虑。加之天气转凉、活动减少、社交机会降低,人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
对学生群体而言,秋冬恰逢学期中后期,学业压力、睡眠不足与目标焦虑叠加,情绪负荷自然更重。
二、悲秋并非无解:四个维度的调节建议
1. 光照疗法
这是目前SAD临床干预中效果最确切的方式之一[4]。
尽量保证每天15–30分钟的自然光暴露(尤其是上午时段);若长期在室内,可使用亮度10,000 lux的全光谱光疗灯,模拟自然光。研究显示,规律光照可显著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与注意力状态[4]。

图片来源:一到秋天莫名emo?警惕“悲秋综合征”!|抑郁症_新浪新闻
2. 运动与饮食调整
规律运动能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尤其是血清素与多巴胺的活性。建议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或瑜伽。
饮食方面: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D,控制精制糖摄入,可以环节光照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心理调节:接纳与表达
可以通过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整理桌面、跑步、复习一个课时等),逐渐找回生活的节奏。
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伴随明显兴趣减退或睡眠障碍,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专业帮助[5]。
三、与秋天和解:理解季节,也理解自己
秋天不只是萧瑟与结束,也是成熟与收获的象征。当我们理解情绪的生理与心理根源,就能以更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
情绪的波动不是软弱,而是身体在季节更迭时的自然反应。
请记得:
你不是“太脆弱”,你只是需要一点光、一点暖、一点耐心。
愿这个秋冬,你能以更平稳的心绪,与自己和世界温柔相处。
参考文献
[1]王育梅, 孙洪强, 陆林.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11&filename=ZXWS201110007
[2]李荔, 王向群.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治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5&filename=GJJS201502020
[3]张斌, 郝彦利.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昼夜节律机制及光照治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4.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4&filename=ZGXW201412026
[4]王继军, 江开达. 光照治疗的机制及应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5&filename=ZJSJ200504000
[5]司天梅, 舒良.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中国新药杂志, 200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2&filename=ZXYZ200208000
编辑:陈雨孜
责编:傅靖凯
审核:杨洁芳